暴發性肝衰竭可通過血漿置換、人工肝支持系統、肝移植等方式治療。暴發性肝衰竭通常由病毒感染、藥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謝異常、缺血性肝損傷等原因引起。
病毒感染是暴發性肝衰竭的常見病因,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導致急性肝壞死。患者可能出現黃疸、凝血功能障礙等癥狀。抗病毒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藥物。
藥物中毒引發的肝損傷多見于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或中草藥濫用。臨床表現包括惡心嘔吐、轉氨酶急劇升高。N-乙酰半胱氨酸是特效解毒劑,嚴重病例需進行血液凈化治療。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體內存在異常免疫反應,多見于中年女性。常見癥狀為乏力、關節痛伴肝功能異常。糖皮質激素聯合硫唑嘌呤可控制病情進展,但需警惕骨質疏松等副作用。
代謝異常如威爾遜病會引起銅代謝障礙,銅沉積導致肝細胞壞死。特征性表現為角膜K-F環和血清銅藍蛋白降低。青霉胺可促進銅排泄,治療期間需監測血常規和腎功能。
缺血性肝損傷常見于休克或心力衰竭患者,肝臟血流灌注不足造成廣泛肝細胞死亡。中心靜脈壓監測和血管活性藥物使用可改善肝臟供血,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時需重癥監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