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毛囊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局部衛生不良、衣物摩擦刺激、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等原因引起。外陰毛囊炎主要表現為毛囊周圍紅腫疼痛,可能伴隨膿皰形成,嚴重時可發展為癤腫。
一、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侵入毛囊是常見病因。外陰部位潮濕多汗,細菌易滋生繁殖。日常需保持會陰清潔干燥,避免抓撓。急性期可遵醫囑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嚴重時口服頭孢氨芐膠囊。
二、局部衛生不良
經期衛生巾更換不及時、如廁后清潔不徹底等因素易導致病原體滋生。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選擇棉質透氣內褲并每日更換。避免使用堿性洗劑過度清潔,以免破壞皮膚屏障。
三、衣物摩擦刺激
穿著過緊的化纖內褲或牛仔褲會反復摩擦毛囊。建議選擇寬松純棉內褲,運動后及時更換汗濕衣物。已發生炎癥時可用碘伏消毒后涂抹紅霉素軟膏,避免擠壓病灶。
四、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會導致抵抗力降低。控制基礎疾病的同時,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反復發作者需排查血糖異常,必要時使用轉移因子口服溶液調節免疫。
五、內分泌失調
青春期、妊娠期或更年期激素變化可能誘發毛囊炎。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多毛體質者可考慮激光脫毛減少毛囊堵塞,但需在炎癥消退后進行。
預防外陰毛囊炎需注意日常護理,每日用溫水清洗會陰部,避免使用刺激性沐浴產品。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內褲并每日更換,經期及時更換衛生巾。飲食宜清淡,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A和鋅元素有助于皮膚修復。出現持續紅腫熱痛或發熱等全身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膿液培養和藥敏試驗,避免自行擠壓導致感染擴散。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