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血管彩超主要用于評估頸部血管結構和血流情況,篩查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或斑塊等病變。檢查目的包括診斷頸動脈狹窄、評估斑塊穩定性、監測術后血管狀態、鑒別頭暈病因及篩查腦卒中高危因素。
1、診斷頸動脈狹窄
通過高頻超聲探頭可清晰顯示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椎動脈的管腔狹窄程度,測量血流速度變化。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狹窄可能引發腦供血不足,彩超能準確判斷狹窄部位和嚴重程度,為后續藥物或手術干預提供依據。
2、評估斑塊穩定性
超聲可檢測斑塊的形態、回聲特性及表面光滑度,低回聲斑塊或潰瘍性斑塊易脫落導致腦栓塞。檢查能區分穩定斑塊與易損斑塊,對預防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重要價值,高風險斑塊需加強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療。
3、監測術后血管狀態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支架植入術后,彩超可定期觀察血管通暢性、支架位置及內膜增生情況。術后再狹窄是常見并發癥,超聲隨訪能早期發現血流動力學異常,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4、鑒別頭暈病因
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常與頸部血管病變相關。彩超可檢測椎動脈走行變異、受壓或狹窄,排除血管源性頭暈,同時評估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等特殊血流動力學異常。
5、篩查腦卒中高危因素
作為無創檢查手段,彩超能早期識別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人群通過定期篩查可發現血管病變,采取干預措施降低腦梗死發生概率。
檢查前無須特殊準備,但應避免穿著高領衣物。日常需控制血壓、血脂水平,戒煙限酒以減少血管內皮損傷。若檢出血管狹窄或斑塊,應遵醫囑使用他汀類藥物,并定期復查超聲監測病情變化。突發單側肢體無力或言語障礙時,需立即就醫排除急性腦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