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下垂可通過婦科檢查、盆底肌功能評估、影像學檢查、尿動力學檢查、生活質量問卷等方式確診。
1、婦科檢查:
醫生通過雙合診或三合診評估子宮位置,觀察宮頸是否低于坐骨棘水平。患者需在膀胱排空后取膀胱截石位,配合醫生進行Valsalva動作用力屏氣以判斷脫垂程度。檢查可能發現陰道前壁膨出、宮頸延長等伴隨癥狀。
2、盆底肌評估:
采用牛津肌力分級系統或生物反饋儀檢測盆底肌收縮力,評估肌肉張力及協調性。測試時需指導患者正確收縮肛提肌,避免腹肌代償。盆底肌力減弱常伴隨壓力性尿失禁癥狀。
3、超聲檢查:
經會陰或經陰道超聲可動態觀察盆腔器官位置變化,測量膀胱頸移動度、直腸膨出程度。三維超聲能清晰顯示盆底解剖結構,判斷是否合并腸疝或膀胱膨出等病理改變。
4、尿動力學檢測:
對于合并排尿異常者,需進行尿流率測定、殘余尿量檢測及尿道壓力描記。該檢查能鑒別壓力性尿失禁與急迫性尿失禁,明確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等并發癥。
5、POP-Q分期:
采用國際標準的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期系統,測量陰道六個特定解剖點相對于處女膜緣的距離。該分期系統能客觀記錄脫垂程度,為手術方案選擇提供依據。
確診子宮下垂后建議避免提重物及長期站立,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促進肌肉修復,推薦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日常使用子宮托需定期消毒更換,出現排尿困難或會陰部潰瘍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