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胎盤多數情況下可以順產。輪狀胎盤的處理方式主要與胎盤形態異常程度、胎兒狀況、產程進展、并發癥風險、醫療團隊評估等因素有關。
1、胎盤形態:
輪狀胎盤是胎盤邊緣向臍帶附著處卷曲形成的特殊形態,多數屬于部分性輪狀胎盤。這種結構異常通常不會直接影響胎兒血供,胎盤功能正常時對分娩方式選擇限制較小。完全性輪狀胎盤可能增加胎盤早剝風險,需通過超聲評估異常范圍。
2、胎兒監測:
產程中需持續監測胎心變化,輪狀胎盤可能因臍帶附著異常導致胎兒窘迫。出現胎心率減速或變異減少時,需評估是否轉為剖宮產。胎兒生長受限或羊水過少等合并癥會降低順產成功率。
3、產程管理:
第一產程需控制宮縮強度,避免過強宮縮引發胎盤早剝。第二產程應縮短用力時間,必要時采用產鉗或胎頭吸引助產。產程停滯或活躍期延長需重新評估分娩方式。
4、出血預防:
輪狀胎盤產后出血風險較普通胎盤高,因胎盤剝離面血管異常。需提前建立靜脈通路,備血,胎兒娩出后立即使用縮宮素。胎盤滯留時需手法剝離,嚴重出血需介入栓塞治療。
5、綜合評估:
產科醫生會結合超聲提示的胎盤異常類型、既往分娩史、骨盆條件、胎兒體重等因素綜合判斷。合并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等高危因素時需選擇剖宮產。
孕期發現輪狀胎盤應增加產檢頻率,孕晚期通過超聲監測胎盤位置變化。建議每日補充鐵劑預防貧血,選擇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孕婦瑜伽維持體能。分娩前與產科醫生充分溝通,制定個體化分娩計劃,出現陰道流血或胎動異常需立即就診。產后注意會陰護理,觀察惡露量及子宮復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