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典型表現為頭皮、面部或軀干等皮脂溢出部位的紅斑、油膩性鱗屑伴瘙癢。診斷標準需滿足以下核心特征:邊界清晰的紅斑基礎上覆蓋黃色油膩鱗屑,好發于頭皮、眉弓、鼻唇溝、耳后等區域,伴有輕度至中度瘙癢。
馬拉色菌感染是重要誘因,皮膚鏡可見毛囊口擴張和特征性鱗屑分布。需與銀屑病、特應性皮炎、玫瑰痤瘡等疾病鑒別,銀屑病鱗屑更厚呈銀白色,特應性皮炎多見于屈側且伴皮膚干燥,玫瑰痤瘡以面中部潮紅和毛細血管擴張為主。
實驗室檢查并非必需,但頑固性病例可進行真菌鏡檢或皮膚活檢。真菌鏡檢可能發現馬拉色菌孢子,組織病理學顯示輕度角化不全、海綿水腫及真皮淺層淋巴細胞浸潤。嬰幼兒需排除遺傳代謝性疾病相關的脂溢性表現。
病程常呈慢性復發性,冬季加重夏季緩解。成人型多與精神壓力、免疫功能紊亂相關,嬰兒型通常在出生后3個月內自愈。診斷時需評估是否合并HIV感染、帕金森病等系統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