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植入可能由子宮內膜損傷、胎盤附著位置異常、多次流產史、剖宮產史、高齡妊娠等原因引起,嚴重時需手術干預。
1、子宮內膜損傷:
反復宮腔操作如人工流產或刮宮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使絨毛組織異常侵入子宮肌層。這類情況需通過超聲監測胎盤血流信號,必要時采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控制出血,術后需補充鐵劑糾正貧血。
2、胎盤位置異常:
前置胎盤或低置胎盤時,子宮下段肌層較薄且收縮力差,絨毛易穿透蛻膜基底層。臨床表現為妊娠中晚期無痛性陰道出血,可通過MRI評估植入深度,分娩多選擇剖宮產并行子宮修補術。
3、多次流產史:
三次以上人工流產會顯著增加植入風險,因手術器械可能造成宮腔粘連及內膜修復障礙。建議有相關病史者在孕早期進行三維超聲篩查,發現異常需提前制定多學科分娩方案。
4、剖宮產史:
既往剖宮產形成的子宮瘢痕處血供較差,再次妊娠時胎盤若附著于瘢痕區域,絨毛可能穿透瘢痕組織。這類患者需在孕28周后每兩周復查超聲,分娩時常需備血并做好子宮切除術準備。
5、高齡妊娠:
35歲以上孕婦子宮血管內皮功能下降,胎盤代償性增大時更易發生植入。建議高齡孕婦在12周前完成胎盤位置評估,日常避免劇烈運動,出現陰道流血立即就診。
預防胎盤植入需從孕前開始管理,有高危因素者應提前補充葉酸改善子宮內膜狀態,妊娠期控制體重增長避免胎兒過大,分娩后堅持母乳喂養促進子宮收縮。日常注意觀察胎動變化,避免腹部受壓動作,選擇左側臥位改善胎盤血流。若確診植入,需嚴格遵醫囑進行產檢,提前準備血源并選擇具備搶救條件的醫院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