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流產通常由胚胎組織殘留、子宮收縮乏力、凝血功能障礙、感染、子宮畸形等因素引起。不全流產指妊娠物未完全排出子宮,可能伴隨陰道出血、腹痛等癥狀,需及時就醫處理。
1、胚胎組織殘留
妊娠物部分排出后,胎盤或絨毛組織殘留在宮腔內是常見原因。殘留組織可能影響子宮復舊,導致持續出血或繼發感染。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需通過藥物或清宮清除殘留物,常用藥物包括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等。
2、子宮收縮乏力
產后子宮收縮力不足可能導致妊娠物排出不全,常見于多胎妊娠、羊水過多等情況。子宮肌纖維無法有效閉合血管和排出殘留物,可能引發大出血。縮宮素類藥物可幫助增強宮縮,嚴重時需手術干預。
3、凝血功能障礙
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時,凝血機制異常可能導致流產不全。血液無法正常凝固會使出血難以停止,需先糾正凝血功能后再處理殘留組織,必要時輸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
4、感染因素
宮腔內感染如子宮內膜炎可能破壞妊娠組織與子宮壁的正常剝離過程。炎癥反應會導致組織壞死粘連,增加不全流產概率。需先控制感染后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甲硝唑,再行清宮術。
5、子宮畸形
子宮縱隔、雙角子宮等結構異常可能阻礙妊娠物完全排出。解剖學異常使宮腔形態改變,組織易滯留于凹陷處。確診后通常需要宮腔鏡手術同時處理畸形和殘留組織。
發生不全流產應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保持會陰清潔,使用消毒衛生用品預防感染。飲食宜補充富含鐵和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幫助恢復,避免生冷辛辣刺激。密切觀察出血量和腹痛情況,若出現發熱或出血增多需立即復診。流產后一個月內禁止性生活和盆浴,遵醫囑定期復查超聲確認宮腔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