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手術風險可控,需結合個體情況評估。常見風險包括術后眼壓波動、前房出血、濾過泡滲漏、脈絡膜脫離、感染等。手術方式如小梁切除術、引流閥植入術等需由專業醫生根據病情選擇。
1、眼壓波動:
術后早期眼壓可能低于目標值或反彈性升高。術中精確控制房水引流速度,術后使用降眼壓藥物如拉坦前列素、噻嗎洛爾、布林佐胺可調節眼壓。定期監測眼壓曲線對預防視神經損傷至關重要。
2、前房出血:
術中損傷虹膜血管或術后外傷可能導致前房積血。輕度出血可通過頭位制動、止血藥物如氨甲環酸處理,嚴重出血需前房沖洗。出血吸收期需避免劇烈運動及揉眼。
3、濾過泡異常:
濾過泡瘢痕化或滲漏影響手術效果。抗代謝藥物如絲裂霉素C術中應用可減少瘢痕,滲漏時采用加壓包扎或自體血注射。濾過泡相關感染表現為結膜充血、分泌物增多,需緊急抗生素干預。
4、脈絡膜脫離:
術中眼壓驟降可能導致脈絡膜血管滲漏。輕度脫離可通過糖皮質激素、高滲劑治療,嚴重者需脈絡膜上腔引流。患者術后需保持俯臥位促進復位。
3、感染風險:
圍手術期規范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降低感染概率。眼內炎表現為視力驟降、眼痛,需玻璃體注藥或玻璃體切除。術前徹底消毒結膜囊、術后避免污水入眼是關鍵預防措施。
術后飲食需增加維生素A胡蘿卜、菠菜、維生素C柑橘、獼猴桃攝入促進傷口愈合,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復期避免彎腰提重物、咳嗽等增加眼壓行為,推薦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嚴格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滴眼液,術后1周、1月、3月定期復查眼壓及視功能,出現眼紅、眼痛、視力下降需立即就診。不同術式恢復周期存在差異,引流閥植入術通常需3-6個月穩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