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術后營養不良可通過營養篩查評估、個體化飲食方案、腸內營養支持、微量營養素補充及定期監測體重五項措施預防。營養不良可能由術后進食困難、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心理因素及治療副作用引起。
1、營養篩查評估:
術后早期采用營養風險篩查2002量表或患者主觀整體評估工具,識別高風險人群。重點關注體重下降超過10%、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等客觀指標,結合吞咽功能評估結果制定干預策略。
2、個體化飲食方案:
根據術后消化功能恢復階段調整食物質地,從流質、半流質逐步過渡到軟食。采用高蛋白高熱量配方,每日分6-8餐少量多餐,選擇蒸蛋、魚肉泥、豆腐等易消化蛋白來源,搭配米糊、營養粉等碳水化合物。
3、腸內營養支持:
對經口進食不足者,通過鼻腸管或空腸造瘺實施腸內營養。選用整蛋白型或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初始輸注速度控制在20-30ml/h,逐漸增至目標量。監測腹脹、腹瀉等不耐受癥狀,必要時添加消化酶制劑。
4、微量營養素補充:
定期檢測維生素B12、維生素D、鐵、鋅等水平,對胃切除患者常規補充維生素B12注射液。貧血患者根據類型補充鐵劑、葉酸或維生素B12,骨代謝異常者聯合補充鈣劑與維生素D3。
5、定期監測體重:
每周測量體重并記錄進食量,出現體重持續下降超過5%需及時調整方案。結合握力測定、小腿圍測量等肌肉量評估,必要時聯合營養師與康復師進行運動-營養雙重干預。
術后3個月內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達1.5-2g/kg,熱量30-35kcal/kg,優先選擇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魚、亞麻籽油等抗炎食物。烹飪時采用蒸煮燉方式,避免油炸辛辣刺激。餐后保持坐位30分鐘預防反流,兩餐間可補充專用腫瘤患者營養配方粉。康復期逐步增加抗阻運動促進肌肉合成,定期復查營養指標與腫瘤標志物。出現持續嘔吐、嚴重腹瀉或無法緩解的進食疼痛時需及時返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