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是指發生在口腔黏膜及其下方組織的各類疾病總稱,涵蓋炎癥、潰瘍、感染、變態反應及癌前病變等類型。這類疾病可能由局部刺激、免疫異常、感染或系統性疾病等多種因素引發,典型表現包括黏膜紅腫、疼痛、糜爛、白斑或異常增生等。
口腔黏膜病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復發性口腔潰瘍是最常見的輕型病變,表現為周期性發作的圓形潰瘍;口腔扁平苔蘚屬于慢性炎癥性疾病,特征為黏膜白色條紋伴充血;口腔白斑屬于癌前病變,可見黏膜增厚的白色斑塊;皰疹性口炎由病毒感染引起,伴隨簇集性小水皰和發熱。其他類型還包括天皰瘡、口腔紅斑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發病原因涉及多重機制:物理化學刺激如銳利牙尖、燙食或吸煙可能造成黏膜損傷;免疫因素如T細胞介導的異常免疫應答常見于扁平苔蘚;微生物感染中單純皰疹病毒、白色念珠菌是典型病原體;營養缺乏如維生素B12或鐵不足可導致黏膜修復障礙;系統性疾病如克羅恩病、血液病也常伴發口腔黏膜病變。
典型癥狀發展呈現漸進性:早期多表現為黏膜粗糙感或灼熱感;進展期出現明顯疼痛、進食困難;嚴重病例可見大面積糜爛或組織壞死。部分疾病如口腔白斑可能無痛性發展,但存在惡變風險。
治療需根據病因選擇對應方案:輕型潰瘍可自愈,局部使用氨甲環酸含漱液緩解癥狀;真菌感染需應用制霉菌素口腔貼片;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需要潑尼松等免疫調節劑;癌前病變需手術切除配合病理監測。日常護理強調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口腔衛生和使用軟毛牙刷。
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及時就醫:潰瘍持續超過2周未愈、黏膜出現硬化或結節、伴隨不明原因消瘦。口腔黏膜病早期診斷對預防癌變和改善預后至關重要,定期口腔檢查能有效發現隱匿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