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退縮牙齦下移可能由牙周疾病、錯誤刷牙方式、牙齒排列異常等因素引起,可通過牙周治療、正畸干預、生活習慣調整等方式改善。
牙周炎是牙齦退縮最常見的原因。牙菌斑長期堆積引發牙齦炎癥,導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齦萎縮,常伴隨刷牙出血、口臭等癥狀。輕度牙周炎可通過齦上潔治洗牙和齦下刮治控制,中重度需配合牙周翻瓣手術。
機械性損傷是另一常見誘因。橫向用力刷牙或使用硬毛牙刷會磨損牙齦,牙齒錯位擁擠也可能導致局部牙齦受壓萎縮。建議改用巴氏刷牙法,選擇軟毛牙刷,嚴重牙齒排列問題需正畸治療。
全身因素如激素變化妊娠期、更年期或糖尿病可能加速牙齦退縮。這類患者需控制基礎疾病,同時加強口腔護理。吸煙會加重牙齦血液循環障礙,戒煙有助于減緩病情進展。
遺傳性牙齦薄弱者退縮風險較高。這類人群需更注重日常維護,每3-6個月進行專業口腔檢查。少數病例可能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需風濕免疫科協同診治。
牙齦退縮超過3毫米或伴隨牙齒松動時,應及時就診。膜齦手術可覆蓋暴露的牙根,但預防勝于治療,日常使用牙線、定期潔牙能有效延緩退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