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主要表現為排尿異常、尿液改變及下腹不適。典型癥狀包括尿頻、尿急、尿痛,嚴重時可伴隨發熱或腰痛,臨床需根據感染部位分為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和上尿路感染腎盂腎炎。
排尿異常是早期核心癥狀。膀胱炎患者每小時排尿可達5-6次,但每次尿量僅數毫升,排尿時尿道有灼燒感或刀割樣疼痛。部分患者出現排尿末下腹絞痛,與膀胱痙攣有關。
尿液性狀改變具有診斷價值。感染后尿液常渾濁,可見絮狀沉淀,約30%患者出現肉眼血尿。大腸桿菌感染時尿液可能有腐敗性臭味,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則可能產生甜腥味。
下尿路感染多局限在膀胱區域。恥骨上區壓痛常見,體溫通常低于38℃。若出現寒戰、高熱伴腎區叩擊痛,提示感染已累及腎臟,可能發展為腎盂腎炎。
特殊人群癥狀存在差異。老年患者可能僅表現為嗜睡或食欲減退,嬰幼兒常見哭鬧不安和拒食。孕婦發生尿路感染時,20%會出現子宮收縮樣疼痛。
實驗室檢查是確診依據。尿常規顯示白細胞酯酶陽性,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超過5個。中段尿培養菌落計數≥10? CFU/ml可明確病原體,大腸桿菌占社區獲得性感染的75%以上。
抗生素治療需規范足療程。輕癥常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或頭孢克洛,療程3-5天。腎盂腎炎需選用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諾酮類,療程延長至14天。反復感染者應排查泌尿系統畸形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