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管狀腺瘤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黏液便等表現。該病變屬于結直腸常見良性腫瘤,但存在潛在惡變風險,需通過腸鏡檢查確診。
便血是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多表現為糞便表面附著鮮紅色血液或便后滴血,出血量通常較少。血液與糞便不相混合的特征有助于與痔瘡出血鑒別。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間歇性出血,導致慢性貧血,表現為乏力、面色蒼白等。
排便習慣改變是另一典型表現,包括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里急后重感或排便不盡感。腫瘤體積增大可能造成腸腔狹窄,引發糞便變細、排便費力等癥狀。約30%患者會排出黏液便,黏液可能單獨排出或與糞便混合。
腹痛腹脹多發生在疾病中后期,腫瘤引發腸梗阻時可出現陣發性絞痛。極少數情況下,巨大腺瘤可能引發腸套疊,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伴嘔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體重下降等全身癥狀,通常提示病情進展。
直腸指檢可觸及距肛門8厘米以內的腫塊,質地柔軟、表面光滑、活動度好。腸鏡檢查能直觀觀察腫瘤形態,典型表現為粉紅色息肉樣隆起,表面可有糜爛或出血。病理活檢是確診的金標準,可明確腺瘤性質及異型程度。
直徑超過1厘米的腺瘤或伴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建議在內鏡下切除。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監測復發情況。日常應注意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保持規律排便,避免長期便秘刺激腸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