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感染乙肝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孕前篩查、孕期阻斷干預和新生兒免疫防護三方面。乙肝病毒HBV母嬰傳播可能發生在妊娠期、分娩過程或產后密切接觸中,其中宮內感染約占5%-10%。
孕前篩查是基礎預防措施。所有計劃妊娠的女性應進行乙肝五項檢測,表面抗原HBsAg陽性者需進一步檢查乙肝病毒DNA載量。病毒載量超過2×10^5 IU/ml的孕婦發生宮內感染風險顯著增高。備孕期女性若符合抗病毒治療指征,可考慮使用替諾福韋酯等妊娠B類藥物降低病毒活性。
孕期阻斷需采取雙重措施。高病毒載量孕婦在妊娠24-28周開始口服抗病毒藥物,常用替比夫定或替諾福韋酯。同時孕期需避免羊膜腔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減少胎盤屏障損傷風險。臨床研究顯示規范抗病毒治療可使宮內感染率降至1%以下。
新生兒出生后需立即實施聯合免疫。在出生12小時內完成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接種,疫苗采用0-1-6月三針方案。母乳喂養并非禁忌,但母親乳頭皸裂出血時應暫停哺乳。完成全程免疫的嬰兒保護率可達90%-95%。
少數情況下可能出現免疫失敗,可能與病毒S基因變異或嬰兒免疫應答低下有關。所有暴露嬰兒應在接種完成后7-12個月復查乙肝標志物。通過系統化防控措施,我國已將乙肝母嬰傳播率從30%降至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