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粘連主要由腹腔內組織異常愈合引起,常見于腹部手術后,也可能由炎癥、創傷或感染導致。腸粘連形成后可能引發慢性腹痛、腸梗阻等癥狀,嚴重時需手術干預。
術后組織修復異常是腸粘連的首要原因。手術過程中腹膜受損,纖維素性滲出物在愈合過程中形成條索狀粘連,約占臨床病例的70%-90%。開腹手術比腹腔鏡手術更易引發粘連,這與手術創傷范圍直接相關。
腹腔炎癥反應是另一重要誘因。闌尾炎、盆腔炎等疾病會導致炎性滲出物積聚,纖維蛋白沉積后形成粘連灶。炎癥性腸病如克羅恩病患者出現腸粘連的風險較常人高3-5倍,這類粘連多伴隨腹瀉、便血等原發病癥狀。
腹部創傷可造成機械性粘連。車禍撞擊、銳器傷等外力作用使腸管與腹壁異常黏連,約占非手術性粘連的60%。創傷后腹腔出血更易形成機化性粘連,患者可能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與定位模糊的腹痛。
先天性發育異常相對少見。胚胎期腸旋轉不良或腸系膜缺損可能造成原發性腸粘連,這類患者多在兒童期出現反復腹痛,需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
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特殊疾病也可引發粘連。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在腸道表面周期性出血,形成巧克力囊腫及纖維粘連,患者常有月經期加重的下腹痛。
預防術后粘連可選用透明質酸鈉等防粘連材料,出現完全性腸梗阻需行粘連松解術。輕度粘連可通過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緩解,日常應注意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若出現持續腹痛伴嘔吐,建議及時就醫排除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