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潰爛可能由多種疾病引起,按病情發展程度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外耳道炎是較常見的病因,多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導致。患者常伴有耳道瘙癢、疼痛及黃色分泌物,嚴重時可能出現皮膚糜爛。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掏耳可預防,急性期需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控制感染。
中耳炎長期未愈可能引發鼓膜穿孔及耳部皮膚潰爛。典型癥狀包括聽力下降、耳內流膿及反復耳痛。慢性中耳炎患者需通過耳內鏡檢查明確病變范圍,必要時行鼓室成形術修復破損組織。
外耳濕疹在過敏體質人群中多發,表現為耳廓或耳道皮膚紅斑、滲液、結痂。接觸過敏原如洗發水、耳飾金屬等會加重癥狀。局部涂抹糖皮質激素藥膏可緩解炎癥,同時需排查并遠離過敏源。
耳部惡性腫瘤如鱗狀細胞癌雖罕見,但需警惕。特征為經久不愈的潰瘍伴出血,可能伴隨面部麻木或頭痛。確診需依靠病理活檢,治療需手術切除聯合放療。
特殊感染如結核性中耳炎或梅毒性耳病也可導致耳部潰爛,這類患者往往有相關病史或全身癥狀。需通過血清學檢查及病原體培養鑒別,進行針對性抗感染治療。
當耳部潰爛持續兩周以上、伴隨聽力障礙或面部神經癥狀時,應及時就診耳鼻喉科。醫生將通過耳內鏡、影像學等檢查明確病因,避免延誤嚴重疾病的診治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