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炎可通過肝功能檢測、影像學檢查、藥物史評估、血清學標志物分析、肝活檢等方式診斷。該病通常由抗生素、抗結核藥、中草藥等藥物使用不當引起。
1、肝功能檢測: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堿性磷酸酶等指標異常升高是肝細胞損傷的直接證據。膽紅素水平反映膽汁排泄功能,白蛋白和凝血功能可評估肝臟合成能力。需連續監測2-3次異常結果以確認持續性損傷。
2、影像學檢查:腹部超聲可觀察肝臟形態變化及膽管擴張,CT或MRI能發現局灶性病變。彈性成像技術可無創評估肝纖維化程度,對于慢性藥物性肝損傷的分期具有重要價值。
3、藥物史評估:詳細記錄近3個月內使用的處方藥、非處方藥及保健品,特別關注對乙酰氨基酚、異煙肼、他汀類藥物等高風險品種。需計算用藥劑量與持續時間,排查合并用藥的相互作用。
4、血清學標志物:檢測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可鑒別自身免疫性肝炎,線粒體抗體有助于排除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特定藥物代謝酶基因檢測能發現個體化用藥風險。
5、肝活檢:經皮肝穿刺獲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分級,可見肝細胞壞死、炎性浸潤或膽汁淤積等特征性改變。適用于診斷不明或疑似合并其他肝病的復雜病例。
日常需避免酒精攝入,選擇低脂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豆制品。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促進代謝。出現黃疸、腹水等嚴重癥狀應立即就醫,長期用藥者建議每3個月復查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