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治療常用藥物包括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Ⅲ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藥物選擇需根據腹瀉程度、脫水情況及腸道菌群狀態決定,同時需針對病原體類型配合相應治療。
1、止瀉藥物:
蒙脫石散通過吸附腸道病原體和毒素發揮作用,適用于水樣腹瀉。該藥物不進入血液循環,安全性較高,但過量使用可能引起便秘。洛哌丁胺可抑制腸蠕動,適用于無發熱的血便患者,但細菌性腸炎需慎用。
2、補液治療:
口服補液鹽Ⅲ能糾正輕中度脫水,其葡萄糖電解質配比符合WHO標準。重度脫水需靜脈補液治療。補液時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則,每公斤體重補充50-100毫升,持續4-6小時。
3、微生態制劑: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可恢復腸道菌群平衡,緩解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對病毒性腸炎效果顯著。此類制劑需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避免高溫水送服。
4、抗菌藥物:
諾氟沙星適用于細菌性腸炎,但兒童孕婦禁用。阿奇霉素對空腸彎曲菌效果較好。使用前需進行糞便培養,避免濫用抗生素導致耐藥性。非細菌感染無需抗菌治療。
5、輔助用藥:
消旋卡多曲可減少腸道分泌,適用于輪狀病毒腸炎。胰酶腸溶膠囊幫助消化吸收。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混懸凝膠適用于合并胃炎患者。解痙藥需在排除急腹癥后使用。
腸胃炎恢復期建議選擇低脂低渣飲食,如米湯、蘋果泥和蒸蛋羹,避免乳制品及高纖維食物。每日分5-6餐少量進食,配合適量補鋅制劑促進腸黏膜修復。注意手衛生和食物清潔,出現持續高熱、血便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就醫。癥狀緩解后2周內逐步恢復正常飲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