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牙失敗可通過修復體調整、骨增量手術、軟組織移植、更換種植體、抗感染治療等方式治療。種植牙失敗通常由骨量不足、咬合過載、感染、種植體松動、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修復體調整:
咬合不平衡可能導致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需重新設計牙冠形態,降低咬合高度,采用氧化鋯或鈦合金材質減輕負荷。定期復查咬合關系,避免單側咀嚼習慣。
2、骨增量手術:
骨量不足時需進行上頜竇提升或引導骨再生術。植入人工骨粉或自體骨塊,配合膠原膜隔離軟組織。術后6個月骨整合穩定后可重新種植。
3、軟組織移植:
牙齦萎縮導致種植體頸部暴露時,需取腭部結締組織進行游離齦移植。使用可吸收縫線固定,術后含漱氯己定溶液維持口腔衛生。
4、更換種植體:
種植體松動或斷裂需手術取出原有植體,清理周圍炎性組織。選擇直徑更大或表面處理優化的新型種植體,如SLA酸蝕表面或親水涂層植體。
5、抗感染治療:
種植體周圍炎需配合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等藥物控制感染。采用超聲刮治清除菌斑生物膜,局部應用鹽酸米諾環素緩釋劑。
術后需保持流質飲食兩周,避免食用堅果、牛排等堅硬食物。日常使用沖牙器清潔種植體鄰間隙,每年拍攝全景片評估骨結合狀態。吸煙者需戒煙三個月以上,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恢復期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避免劇烈對抗性運動。出現持續疼痛或滲液需立即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