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叮咬后可能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肌肉酸痛、皮疹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萊姆病或森林腦炎等并發癥。
1、局部反應:
蜱蟲叮咬后24-48小時內常見叮咬處出現直徑1-2厘米的紅色丘疹,中央可見殘留口器或焦痂,伴隨輕度瘙癢或灼熱感。這類反應屬于機體對唾液蛋白的過敏反應,通常3-5日自行消退,需避免抓撓防止繼發感染。
2、全身癥狀: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低熱37.5-38.5℃、乏力、頭痛等流感樣癥狀,多發生在叮咬后3-7天。這些非特異性癥狀可能與蜱蟲傳播的病原體早期感染有關,建議監測體溫變化并記錄癥狀持續時間。
3、皮膚表現:
某些蜱傳疾病會引發特征性皮疹,如萊姆病典型的游走性紅斑表現為環形擴張的紅斑,中央消退形成靶形皮損。此類皮疹通常不痛不癢,但提示需立即進行血清學檢測和抗生素治療。
4、神經系統癥狀:
森林腦炎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現頸項強直、意識模糊、肢體麻木等癥狀,多在叮咬后7-14天出現。此類癥狀提示中樞神經系統受累,需緊急進行腦脊液檢查及病毒核酸檢測。
5、關節肌肉癥狀:
萊姆病二期可能出現膝關節等大關節腫脹疼痛,伴肌酸激酶升高。此類癥狀通常呈游走性,實驗室檢查可見抗伯氏疏螺旋體抗體陽性,需規范使用多西環素或頭孢曲松治療。
被蜱蟲叮咬后應立即用鑷子貼近皮膚夾住蟲體垂直拔出,避免扭轉或擠壓蟲體。叮咬部位用碘伏消毒并觀察30天,期間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日常防護建議穿淺色長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驅蟲劑,進入草叢后檢查全身皮膚皺褶處。高風險地區暴露后可預防性服用多西環素,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