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白內障可通過停用致病藥物、佩戴矯正眼鏡、營養補充、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該病通常由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縮瞳劑、抗代謝藥物、放射性物質接觸、化學物質暴露等因素引起。
1、停用藥物:及時停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或全身制劑是首要措施,例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等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量。長期使用毛果蕓香堿等縮瞳劑者應更換降眼壓方案,避免晶狀體蛋白持續變性。
2、光學矯正:早期可驗配黃色濾光鏡片減輕眩光,選擇高折射率樹脂鏡片改善視物模糊。對于核性白內障患者,漸進多焦點眼鏡能緩解近視漂移現象,提高中近距離視力。
3、營養干預:每日補充600mg維生素C聯合400IU維生素E可延緩氧化損傷,葉黃素10mg/日與玉米黃質2mg/日能增強黃斑色素密度。增加深海魚類攝入,每周至少3次鱈魚或三文魚補充ω-3脂肪酸。
4、藥物治療:吡諾克辛鈉滴眼液抑制醌類物質形成,谷胱甘肽滴眼液促進晶狀體代謝。嚴重病例可短期使用曲安奈德結膜下注射,但需警惕眼壓升高風險。
5、手術方案:成熟期患者推薦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優先選擇藍光濾過型丙烯酸酯晶體。特殊職業需求者可考慮多焦點人工晶體,合并青光眼時需同步進行小梁切除術。
日常需控制血糖血壓在正常范圍,避免紫外線直射佩戴防UV400墨鏡,每周進行3次30分鐘快走等有氧運動促進眼部微循環。術后患者應定期復查眼壓和眼底,避免揉眼及劇烈運動,保持每日8小時睡眠促進組織修復。飲食注意補充鋅元素,每日食用牡蠣、牛肉等富含鋅食物,限制高糖高脂飲食減緩晶體混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