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性白內障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生活護理、物理防護、定期復查。
1、藥物治療
輻射性白內障早期可遵醫囑使用谷胱甘肽滴眼液、吡諾克辛鈉滴眼液、芐達賴氨酸滴眼液等藥物延緩病情進展。這些藥物通過抗氧化、抑制晶狀體蛋白變性等機制發揮作用,但無法逆轉已形成的混濁。用藥期間需監測眼壓變化,避免與其他眼用制劑同時使用。
2、手術治療
當視力下降影響生活時可選擇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或囊外白內障摘除術。手術通過置換混濁晶狀體恢復屈光介質透明性,術后需預防感染和炎癥反應。特殊職業暴露者需待輻射暴露終止后再評估手術時機。
3、生活護理
日常需佩戴防紫外線眼鏡減少二次損傷,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攝入補充葉黃素等抗氧化物質。控制用眼時間避免視疲勞,保持環境濕度防止干眼癥加重視力障礙。吸煙者需戒煙以降低氧化應激對晶狀體的損害。
4、物理防護
接觸電離輻射源的工作人員應規范使用鉛眼鏡、防護面罩等設備,將輻射劑量控制在安全閾值內。非必要情況下避免進行頭部CT等放射性檢查,必須檢查時需做好眼部屏蔽防護。
5、定期復查
每半年需進行視力、裂隙燈、眼壓等檢查評估病情進展速度。從事輻射相關職業者應建立職業健康檔案,監測累積輻射劑量。出現突發視力下降、眼痛等癥狀需立即就診排除放射性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癥。
輻射性白內障患者應建立包含眼科、職業醫學科的多學科隨訪體系,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職業暴露情況調整防護策略。術后患者需避免揉眼、劇烈運動等可能影響人工晶狀體位置的行為,保持膳食均衡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抗氧化營養素,適度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同時嚴格遵醫囑使用抗炎眼藥水預防術后感染。長期接觸輻射環境者建議每季度進行晶狀體透明度專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