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竄稀可能由飲食不當、腹部受涼、腸道感染、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等原因引起。
1、飲食不當:
過量攝入辛辣刺激、生冷或變質食物可能直接刺激胃腸黏膜,引發胃部痙攣性疼痛和腹瀉。高脂飲食延緩胃排空,未消化食物進入腸道后滲透壓升高導致水分滲入腸腔。建議避免空腹飲酒、減少咖啡因攝入,選擇小米粥、山藥等溫和食物緩解癥狀。
2、腹部受涼:
寒冷刺激導致腸道蠕動亢進,平滑肌收縮異常引發陣發性絞痛。低溫環境下毛細血管收縮影響消化液分泌,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殘渣刺激腸壁產生便意。可用熱水袋熱敷臍周,飲用姜棗茶促進血液循環,日常注意腰腹部保暖。
3、腸道感染:
進食被沙門氏菌、志賀菌污染的食物后,病原體侵襲腸黏膜引發炎癥反應,可能與進食生冷海鮮、隔夜涼菜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水樣便伴黏液、里急后重等癥狀。需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嚴重時使用諾氟沙星、蒙脫石散、益生菌制劑。
4、腸易激綜合征:
精神緊張或焦慮狀態下腦腸軸功能紊亂,內臟敏感性增高導致腹痛腹瀉交替發作,可能與自主神經失調、腸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排便后腹痛緩解、糞便帶有未消化食物殘渣等癥狀。建議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避免攝入產氣食物如豆類、碳酸飲料。
5、炎癥性腸病:
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因免疫異常持續攻擊腸道黏膜,可能出現持續腹痛伴血性腹瀉,可能與遺傳易感性、免疫調節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體重下降、貧血、關節疼痛等癥狀。需通過腸鏡確診,使用美沙拉嗪、糖皮質激素或生物制劑治療,嚴重時需行腸段切除術。
日常需保持規律三餐,避免暴飲暴食,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減少油脂攝入。急性期選擇低渣飲食如面片湯、蘋果泥,恢復期逐步添加富含果膠的香蕉、南瓜。適度進行八段錦、散步等舒緩運動改善胃腸動力,長期反復發作或出現黑便、消瘦等報警癥狀需及時消化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