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膿腫通常由牙周袋內細菌感染引發化膿性炎癥所致,臨床表現為牙齦紅腫、自發痛及波動感膿包。該疾病可能由牙菌斑堆積、牙周炎未控制、免疫力下降、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或牙周治療不徹底等因素引起。
牙菌斑長期堆積是主要誘因,細菌代謝產物破壞牙周組織形成深牙周袋,厭氧菌繁殖導致感染。日常需加強巴氏刷牙法清潔,配合牙線及沖牙器使用。牙周炎患者未規范治療可能進展為膿腫,表現為牙齦出血、牙齒松動,需通過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清除菌斑結石。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易并發牙周膿腫,伴隨多飲多尿癥狀。除控糖治療外,需每3個月進行牙周維護。免疫力低下期間可能出現突發性膿腫,伴淋巴結腫大,建議完善血常規檢查后行膿腫切開引流,必要時口服阿莫西林或甲硝唑。
妊娠期激素變化可能誘發牙齦瘤樣膿腫,表現為牙齦乳頭鮮紅色腫物。需在產科醫生指導下進行保守性清創,避免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極少數情況下,頜骨囊腫或腫瘤繼發感染可能被誤診為牙周膿腫,需通過X線片鑒別。
出現持續跳痛、發熱或張口受限時提示感染擴散,需急診處理避免引發間隙感染。長期反復發作的牙周膿腫可能造成牙槽骨吸收,最終導致牙齒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