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睪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附睪引起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可能由肺結核播散、泌尿生殖系統結核擴散、免疫力低下、接觸感染源、既往結核病史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結核藥物治療、手術切除病灶、營養支持、隔離防護、定期復查等方式治療。
1、肺結核播散:
肺結核患者痰液中結核桿菌經血行或淋巴途徑播散至附睪,是常見感染途徑。伴隨低熱、盜汗等全身癥狀,需聯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進行規范抗結核治療。
2、泌尿系統擴散:
腎結核或前列腺結核病灶直接蔓延至附睪,可能引發陰囊腫脹、竇道形成。需通過超聲檢查確診,嚴重者需行附睪切除術聯合乙胺丁醇等二線藥物治療。
3、免疫力低下:
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易發生結核桿菌定植。日常需保證蛋白質攝入,適當進行八段錦等溫和運動增強體質,避免接觸結核病患者。
4、接觸感染源:
與活動性結核患者密切接觸可能通過飛沫傳播感染。護理時需佩戴N95口罩,患者衣物需煮沸消毒,接觸后需進行PPD皮試篩查。
5、既往結核病史:
未經規范治療的肺結核可能復發并轉移至附睪。治療期間需每月復查肝腎功能,避免飲酒減輕藥物毒性,療程需持續6-9個月。
附睪結核患者日常需增加牛奶、雞蛋等高蛋白食物攝入,避免劇烈運動防止陰囊損傷,治療期間單獨使用毛巾等個人物品并定期煮沸消毒。出現藥物性肝損傷需及時就醫調整方案,配偶及密切接觸者應進行結核菌素試驗篩查。保持作息規律,冬季注意保暖預防呼吸道感染誘發結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