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是老年人常見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現為骨量減少和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骼脆性增加。老年人容易得骨質疏松可能由年齡增長、激素水平下降、營養缺乏、慢性疾病、藥物因素等原因引起。
年齡增長是骨質疏松的主要風險因素。人體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峰值,之后逐漸流失。老年人骨重建能力下降,破骨細胞活性超過成骨細胞,導致骨量持續減少。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會加速骨質流失,絕經后5-10年內可能出現快速骨量減少。
鈣和維生素D缺乏是重要的營養因素。老年人飲食攝入不足、消化吸收功能減退,容易導致鈣攝入不足。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鈣的吸收利用,長期缺乏會引發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加速骨量流失。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慢性腎病等都可能影響骨代謝。這些疾病可能通過炎癥因子、代謝異常等途徑干擾骨重建平衡。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藥、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也會干擾骨代謝,增加骨質疏松風險。
骨質疏松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腰背疼痛、身高變矮、駝背等癥狀。嚴重時輕微外力就可能引發骨折,常見部位包括椎體、髖部和腕部。
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需要綜合干預。保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攝入,適當進行負重運動有助于維持骨量。藥物治療包括雙膦酸鹽類、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等。對于已經發生骨折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干預。建議老年人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