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呈現鮮紅色通常提示出血部位靠近消化道末端,可能與痔瘡、肛裂、腸息肉等因素有關。鮮紅色便血常見于肛門直腸區域病變,血液未經過消化道充分氧化,顏色保持鮮紅。
痔瘡是便血鮮紅色的最常見原因。內痔或混合痔患者排便時,糞便摩擦痔核表面可能導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呈鮮紅色且多附著于糞便表面,可能伴隨肛門瘙癢或異物感。調整飲食結構、保持規律排便習慣可緩解癥狀,嚴重時需進行硬化劑注射或痔切除術。
肛裂也可能導致便血鮮紅色。排便時干硬糞便撕裂肛管皮膚形成裂口,出血量較少但疼痛明顯,血液常呈鮮紅色滴落或沾染手紙。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使用溫水坐浴可促進裂口愈合,反復發作的慢性肛裂需考慮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
腸息肉出血多表現為間斷性鮮紅色血便。腸道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受糞便摩擦可能引發表面糜爛,常見于直腸或乙狀結腸區域,可能伴有排便習慣改變。結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并同時進行息肉切除術,病理檢查能鑒別息肉性質。
炎癥性腸病活動期可能出現鮮紅色血便。潰瘍性結腸炎累及直腸時,腸黏膜潰瘍出血表現為黏液膿血便,常伴腹痛、里急后重感。需通過腸鏡和病理檢查確診,治療以氨基水楊酸制劑為主,重癥需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
直腸腫瘤引起的便血鮮紅色需高度警惕。早期直腸癌出血量少且呈間歇性,可能誤診為痔瘡,伴隨排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等癥狀。肛門指檢和腸鏡檢查是確診關鍵,根據腫瘤分期選擇根治性手術或放化療。
若便血鮮紅色持續超過3天或伴隨體重下降、發熱等癥狀,建議盡早就醫排查病因。40歲以上人群首次出現便血時,應完善腸鏡檢查排除消化道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