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血管造影可以準確發現黃斑病變。黃斑病變的診斷主要通過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綠血管造影ICGA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等檢查手段實現。
1、FFA檢查: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診斷黃斑病變的核心方法,通過靜脈注射熒光素鈉顯影劑,可清晰顯示視網膜血管滲漏、黃斑區水腫或新生血管等病理改變。典型表現為造影早期黃斑區高熒光滲漏或晚期熒光積存,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等具有確診價值。
2、ICGA檢查:
吲哚菁綠血管造影對脈絡膜來源的病變更具優勢,能清晰顯示脈絡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態和范圍。適用于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等疾病,可彌補FFA對深層血管顯影的不足。
3、OCT聯合診斷: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能高分辨率顯示黃斑區各層結構變化,如視網膜增厚、色素上皮脫離等。與血管造影聯合使用可提高診斷準確性,OCT血管成像OCTA還能無創觀察視網膜脈絡膜微循環異常。
4、病變特征識別:
造影可區分干性與濕性黃斑病變,干性表現為玻璃膜疣和地圖狀萎縮,濕性則顯示典型的新生血管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黃斑缺血區呈現無灌注暗區,中心性漿液性病變可見墨漬樣滲漏點。
5、動態觀察價值:
系列造影檢查能動態評估抗VEGF藥物治療效果,通過對比新生血管面積縮小程度、滲漏減少情況等客觀指標,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對于隱匿性CNV或復發病變更需定期復查造影。
建議黃斑病變患者定期進行眼底檢查,日常注意控制血壓血糖,戒煙并補充葉黃素、玉米黃質等視網膜營養素。避免強光直射眼睛,閱讀時保持充足照明,出現視物變形或中心暗影等癥狀需及時復查造影。5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散瞳眼底檢查,糖尿病患者應每3-6個月監測眼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