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常用的中成藥包括參苓白術散、藿香正氣丸、五苓散等。這些藥物通過健脾化濕、利水滲濕等作用改善濕氣重引起的癥狀,具體選擇需結合濕邪類型與個體體質差異。
參苓白術散適用于脾虛濕盛型,表現為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肢體困重。該方含人參、茯苓、白術等成分,能補脾益氣兼祛濕。濕熱明顯者可能出現舌苔黃膩、小便短赤,此時可選用含黃連、黃芩成分的清熱祛濕藥物。
藿香正氣丸針對外感暑濕或內傷濕滯,常見于夏季貪涼飲冷后出現的腹脹嘔吐、腹瀉。其組方中的藿香、紫蘇等具有解表化濕功效。五苓散則側重水濕內停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含澤瀉、豬苓等利水滲濕藥材。
濕氣重人群可能伴隨頭重如裹、關節酸痛、皮膚濕疹等癥狀。除藥物外,可配合赤小豆薏米粥食療,避免居住潮濕環境。孕婦及陰虛體質者需在醫師指導下用藥,部分祛濕藥可能引起口干等副作用。
頑固性水腫或持續腹瀉超過兩周者,需排除腎病綜合征等器質性疾病。中醫辨證將濕邪分為寒濕、濕熱、痰濕等類型,建議經專業醫師面診后選擇針對性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