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睪梗阻主要由先天性發育異常、感染因素、手術創傷、輸精管結扎術后并發癥以及腫瘤壓迫等原因引起。該病癥通常表現為陰囊脹痛、精液量減少或無精子癥,可能影響男性生育功能。
先天性發育異常是常見病因之一,如苗勒管囊腫或附睪管閉鎖。這類情況多與胚胎期生殖系統發育障礙有關,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統畸形。對于無癥狀者通常無需特殊處理,嚴重病例可考慮顯微外科吻合術。
生殖系統感染占病因的30%-40%,包括淋球菌性附睪炎、結核性附睪炎等慢性炎癥。病原體侵襲會導致附睪管壁纖維化,形成瘢痕性狹窄。治療需針對原發感染,如結核患者需規范抗結核治療,細菌性感染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
醫源性損傷多見于腹股溝疝修補術、精索靜脈曲張手術等盆腔手術后。手術器械牽拉或電凝止血可能造成附睪管機械性損傷,這種情況往往需要術后3-6個月評估,必要時行輸精管附睪吻合術。
輸精管結扎術后約1%-2%患者會發生附睪端梗阻,因精子持續產生導致附睪管內壓力增高。對于有再生育需求者,可選擇輸精管復通術或直接進行睪丸穿刺取精配合輔助生殖技術。
腫瘤壓迫相對少見,包括精索脂肪瘤、附睪腺瘤樣腫瘤等良性占位病變。當腫瘤直徑超過3厘米壓迫附睪管時,需手術切除解除壓迫,術后需定期復查精液常規。
建議出現持續陰囊不適或生育障礙的男性及時就診泌尿外科,通過精液分析、陰囊超聲及精道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對于明確梗阻病例,目前顯微外科手術再通成功率可達60%-80%,術后需配合抗炎及生精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