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腎病通常由尿路結石、前列腺增生、腫瘤壓迫、先天性尿路畸形、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該病主要表現為腰痛、排尿困難、尿量減少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腎功能損害。
1、尿路結石
尿路結石是梗阻性腎病的常見原因,結石可阻塞輸尿管或腎盂,導致尿液排出受阻。結石形成與代謝異常、水分攝入不足、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患者可能出現腎絞痛、血尿等癥狀。治療需根據結石大小選擇藥物排石或體外沖擊波碎石。
2、前列腺增生
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可壓迫尿道,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增大的前列腺使排尿阻力增加,長期可導致膀胱功能受損和腎積水。早期表現為尿頻、尿急、夜尿增多,嚴重時出現排尿困難。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3、腫瘤壓迫
盆腔或腹膜后腫瘤可直接壓迫輸尿管,常見于宮頸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等惡性腫瘤。腫瘤生長過程中逐漸阻塞尿路,多為漸進性發展。除原發腫瘤癥狀外,可表現為無痛性腎積水。治療需針對原發腫瘤進行手術、放療或化療。
4、先天性尿路畸形
先天性輸尿管狹窄、輸尿管囊腫、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等畸形可導致尿液引流不暢。這類患者多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期發病,部分病例可長期無癥狀。診斷依靠影像學檢查,治療以手術矯正畸形為主。
5、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
脊髓損傷、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可導致膀胱收縮無力或膀胱尿道協調障礙,使尿液無法正常排出。患者表現為尿潴留、排尿困難,易并發尿路感染和腎積水。治療包括間歇導尿、藥物治療和膀胱訓練。
梗阻性腎病患者應注意保持充足水分攝入,每日飲水量建議達到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預防尿路結石形成和尿路感染。限制高嘌呤、高草酸食物攝入,減少結石風險。定期進行泌尿系統超聲檢查,監測腎功能變化。出現排尿異常或腰痛癥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導致不可逆腎損害。對于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需加強會陰護理,預防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