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患者需注意避免誘因、規范用藥、調節生活方式、監測病情及心理調節。慢性蕁麻疹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風團和瘙癢,可能與過敏、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
1、避免誘因
常見誘因包括食物過敏原如海鮮、堅果,物理刺激如冷熱變化、摩擦,以及藥物如阿司匹林。患者應記錄發作日記,識別并遠離個人敏感因素。環境控制需保持室內清潔,減少塵螨和花粉接觸,避免穿著緊身衣物。
2、規范用藥
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是首選,可遵醫囑長期使用控制癥狀。頑固性病例可能需要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避免自行使用激素類藥物,需嚴格遵循醫生制定的階梯治療方案,定期復診評估療效。
3、調節生活方式
保持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調節。飲食宜清淡,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鈣。避免劇烈運動誘發膽堿能性蕁麻疹,可選擇瑜伽、游泳等溫和運動。戒煙限酒,減少含組胺食物的攝入。
4、監測病情
每日觀察風團大小、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記錄血管性水腫等嚴重反應。定期檢測血常規、過敏原篩查等指標。若出現呼吸困難、腹痛等全身癥狀需立即就醫,警惕過敏性休克等危急情況。
5、心理調節
慢性病程易導致焦慮抑郁,可通過正念訓練緩解壓力。加入患者互助組織獲取社會支持,避免過度搔抓造成皮膚繼發感染。家屬應理解疾病特性,減少對患者的精神刺激。
慢性蕁麻疹患者需建立長期管理意識,保持皮膚清潔濕潤,洗澡水溫不宜過高。衣著選擇純棉透氣材質,避免使用刺激性洗護用品。飲食可嘗試低組胺飲食方案,逐步引入食物觀察反應。適度日光浴有助于改善癥狀,但需防曬避免過度暴曬。合并其他過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時需協同治療。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用藥需嚴格遵循專科醫生指導。定期隨訪可幫助調整治療方案,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