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能造成胃黏膜損傷、消化功能紊亂、營養吸收障礙、貧血、胃潰瘍等危害。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長期受到刺激或感染引起的炎癥,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膽汁反流等因素有關。
1、胃黏膜損傷
慢性胃炎會導致胃黏膜反復受到炎癥刺激,可能引起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等病理改變。胃黏膜損傷會使胃部保護屏障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胃酸和消化酶的侵蝕。長期胃黏膜損傷還可能增加胃癌的發生概率。
2、消化功能紊亂
慢性胃炎會影響胃酸分泌和胃蠕動功能,導致消化不良癥狀?;颊呖赡艹霈F餐后飽脹、早飽、惡心等不適。胃酸分泌異常還可能影響食物中蛋白質的初步消化,加重腸道消化負擔。
3、營養吸收障礙
胃部炎癥會影響內因子分泌,導致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能引發巨幼細胞性貧血。胃酸分泌不足還會影響鐵、鈣等礦物質的吸收。長期營養吸收障礙可能導致體重下降、乏力等癥狀。
4、貧血
慢性胃炎引起的胃黏膜糜爛可能導致慢性失血,引發缺鐵性貧血。同時胃酸分泌減少會影響鐵的吸收,加重貧血癥狀?;颊呖赡艹霈F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貧血表現。
5、胃潰瘍
長期慢性胃炎可能發展為胃潰瘍,特別是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時風險更高。胃潰瘍會引起規律性上腹痛,嚴重時可能導致出血、穿孔等并發癥。胃潰瘍反復發作還可能增加胃癌風險。
慢性胃炎患者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辛辣刺激、油膩食物,戒煙限酒,保持規律飲食??蛇m量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類、面條等,避免空腹時間過長。建議定期進行胃鏡檢查,監測病情變化,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抑酸藥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作息習慣,有助于控制病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