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時需注意身體信號、環境安全和科學方法,避免運動損傷和意外事件。主要有熱身準備、強度控制、裝備選擇、水分補充和恢復措施五個關鍵點。
熱身準備不足可能引發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運動前應進行5-10分鐘動態拉伸,如高抬腿、弓步轉體,使心率緩慢提升至目標值的60%。運動后需進行靜態拉伸,重點放松股四頭肌、腘繩肌等大肌群。
強度控制不當易導致橫紋肌溶解或心律失常。建議采用靶心率公式220-年齡×60%-80%計算安全范圍,佩戴心率監測設備。出現頭暈、惡心等過度疲勞癥狀時立即停止運動。
裝備選擇錯誤會增加運動損傷風險。跑步應選緩沖性能好的專業跑鞋,鞋底磨損超過1/3需更換。球類運動需佩戴護膝、護踝等防護裝備,籃球鞋踝部支撐高度不應低于5厘米。
水分補充不及時可能引發熱射病。每15-20分鐘補充150-200毫升含電解質飲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高溫環境下運動需提前2小時飲用500毫升水,運動中每公斤體重每小時補液量不超過10毫升。
恢復措施缺失會影響運動效果。運動后2小時內補充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比例為3:1的恢復餐,如香蕉配酸奶。睡眠應保證7-9小時,深層睡眠階段生長激素分泌量可達日常的3倍。
出現持續48小時以上的肌肉劇痛、關節腫脹或胸悶氣促等癥狀,建議及時就診運動醫學科。專業運動員需定期進行心肺功能評估和運動損傷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