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是存在于肝細胞、心肌細胞等組織中的一種轉氨酶,臨床縮寫為AST或GOT,其數值異常升高常提示肝臟或心臟損傷。
1、生理功能:
AST主要催化天門冬氨酸與α-酮戊二酸之間的氨基轉移反應,參與三羧酸循環和尿素循環。該酶在能量代謝中起關鍵作用,正常生理狀態下少量存在于血液中。
2、組織分布:
肝臟含AST濃度最高,其次為心肌、骨骼肌、腎臟和腦組織。肝細胞內AST約80%分布于線粒體,20%存在于胞漿,不同部位的AST同工酶對疾病診斷有提示意義。
3、臨床意義:
血清AST升高超過40U/L需警惕病理性改變。急性肝炎時AST可達正常值10倍以上,心肌梗死6-8小時后開始上升,酒精性肝病AST/ALT比值常>2。
4、檢測方法:
通過靜脈采血檢測血清AST活性,常與ALT、ALP等肝酶聯合檢測。采血前需空腹8-12小時,避免劇烈運動,某些藥物如他汀類可能干擾結果。
5、結果解讀:
輕度升高可能由脂肪肝、慢性肝炎引起,中重度升高需排查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或心肌梗死。AST單獨升高應結合肌酸激酶、肌紅蛋白等檢查鑒別肌肉疾病。
AST檢測是肝功能常規篩查項目,異常結果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綜合判斷。日常應避免酗酒、控制體重,肝炎患者需定期監測。心肌梗死患者AST峰值通常在24-48小時出現,動態監測有助于評估病情進展。檢測前3天需停用可能影響肝功能的藥物,檢查當日保持平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