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停的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流產、清宮手術、期待治療、中醫調理、心理干預。
1、藥物流產:
適用于孕周較小且無感染跡象的胎停。常用藥物包括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通過藥物作用促進子宮收縮排出胚胎組織。治療期間需密切監測出血量及妊娠物排出情況,必要時需超聲確認宮腔是否干凈。藥物流產完全率約80%-90%,失敗或不全流產需考慮清宮。
2、清宮手術:
包括負壓吸引術和鉗刮術兩種主要方式。負壓吸引術適用于孕12周內的胎停,通過機械性清除宮腔內組織;鉗刮術多用于較大孕周或組織殘留情況。手術需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術后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清宮術可快速終止妊娠但存在子宮穿孔、宮腔粘連等風險。
3、期待治療:
針對部分孕8周內自然流產傾向明顯的胎停患者,可等待其自然排出胚胎。期間需定期監測血HCG下降情況及超聲變化,約50%-70%患者可在2-4周內完全流產。該方法避免手術創傷但存在大出血、感染等風險,需嚴格掌握適應證。
4、中醫調理:
采用活血化瘀類中藥如當歸、川芎、益母草等促進宮縮排瘀,配合針灸刺激關元、三陰交等穴位調節氣血。適用于流產后恢復期,可改善子宮內膜血流、調節內分泌功能。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與西藥治療沖突。
5、心理干預:
胎停患者常伴隨焦慮抑郁情緒,需通過心理咨詢、團體支持等方式疏導。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錯誤歸因,正念訓練有助于緩解自責情緒。配偶共同參與干預效果更佳,嚴重心理應激者可短期應用抗焦慮藥物。
胎停流產后建議每日保證30分鐘有氧運動如散步、瑜伽,促進血液循環;飲食宜多攝入富含鐵質的動物肝臟、菠菜預防貧血,補充維生素E和葉酸有助于子宮內膜修復;保持會陰清潔,2周內避免盆浴和性生活;3-6個月后再孕前建議完善甲狀腺功能、抗磷脂抗體等檢查。出現發熱、持續腹痛或大出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