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耳聾主要表現為雙側對稱性聽力下降,通常從高頻聽力損失開始,逐漸影響中低頻聽力。老年性耳聾可能與年齡增長、噪聲暴露、遺傳因素、血管病變、耳蝸毛細胞退化等原因有關。
1、高頻聽力下降
早期表現為對鳥鳴聲、電話鈴聲等高頻率聲音敏感度降低,常出現聽不清女性或兒童說話的情況。耳蝸基底回的高頻毛細胞最先受損,導致對4000赫茲以上聲音的困難識別。患者可能無自覺癥狀,需通過純音測聽確診。
2、言語分辨障礙
進展期出現言語理解能力下降,尤其在嘈雜環境中更明顯。雖然能聽到聲音但難以辨別詞語內容,這與耳蝸神經纖維退化及中樞聽覺處理功能減退有關。典型表現為要求他人重復說話或誤解對話內容。
3、耳鳴伴隨
約半數患者伴有持續性或間歇性耳鳴,多為高調蟬鳴聲。耳鳴可能與耳蝸毛細胞異常放電或聽覺中樞代償性活動增強有關。耳鳴程度常與聽力損失嚴重度不直接相關,但會加重交流障礙。
4、響度重振現象
對小聲聽不清,大聲又覺得刺耳,這是耳蝸外毛細胞功能受損的特征表現。患者常抱怨別人說話太輕聽不見,但電視音量稍大就感到不適。這種動態范圍縮窄導致助聽器適配需要特殊調試。
5、社交回避
嚴重階段因溝通困難產生焦慮抑郁,出現回避社交活動等行為改變。長期聽力剝奪可能加速認知功能衰退,增加癡呆風險。此時需綜合干預,包括助聽設備、聽覺訓練及心理疏導。
建議老年群體每年進行聽力篩查,避免長期噪聲暴露,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日常可進行唇讀訓練,家庭溝通時注意面對面對話、放慢語速。適量補充鋅鎂等微量元素可能有助于延緩聽力退化,但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助聽設備或考慮人工耳蝸植入等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