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皰瘡在中醫中主要分為熱毒熾盛型、濕熱蘊結型、脾虛濕盛型、氣陰兩虛型、血虛風燥型五種證型。該病與臟腑功能失調、外感邪毒等因素相關,需結合舌脈辨證施治。
1、熱毒熾盛型
表現為皮膚大片紅斑水皰伴灼痛,皰壁薄易破潰滲出,口渴煩躁,舌紅苔黃。多因外感熱毒或情志化火導致。可選用黃連解毒湯加減,常用藥物包括黃連、黃芩、黃柏等清熱解毒之品。局部可配合青黛散外敷。
2、濕熱蘊結型
特征為水皰渾濁、皰液黏稠,糜爛面滲出黃液,口苦黏膩,舌苔黃膩。常因飲食不節或居處潮濕所致。治療以萆薢滲濕湯為主方,選用萆薢、土茯苓、白鮮皮等化濕解毒藥物。需注意保持皮損干燥。
3、脾虛濕盛型
多見反復新皰迭起,皰液清稀,納差便溏,舌淡胖有齒痕。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引起。宜用參苓白術散健脾化濕,配伍黃芪、白術、茯苓等藥物。飲食應避免生冷油膩。
4、氣陰兩虛型
病程遷延見皮膚干燥脫屑,皰痂反復不愈,氣短口干,舌紅少津。常見于久病耗傷氣陰者。治療選用生脈散合增液湯,含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等益氣養陰藥。需注意補充優質蛋白。
5、血虛風燥型
表現為皮膚肥厚粗糙,鱗屑干燥瘙癢,面色萎黃,舌淡苔白。多因血虛生風化燥所致。方用當歸飲子加減,包含當歸、白芍、何首烏等養血潤燥藥物。洗浴水溫不宜過高。
天皰瘡患者日常應穿著寬松棉質衣物,避免搔抓皮損。飲食宜清淡富含維生素,限制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進行八段錦等柔和運動以增強體質。中藥治療需持續調理,配合西醫治療時應注意藥物相互作用,所有用藥均須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