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性血管炎可通過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避免誘因、局部護理等方式治療。蕁麻疹性血管炎通常由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異常、感染、藥物刺激、遺傳傾向等原因引起。
1、抗組胺治療:
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等抗組胺藥物可緩解皮膚瘙癢和風團癥狀。這類藥物通過阻斷組胺受體減輕血管通透性增高,適用于輕中度患者,需持續用藥至癥狀完全消退后1-2周。
2、激素控制炎癥:
中重度患者需短期使用潑尼松、甲潑尼龍等糖皮質激素。激素能快速抑制血管壁炎癥反應,初始劑量為0.5-1mg/kg/天,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療程一般不超過4周。長期使用需監測血糖、血壓等副作用。
3、免疫調節干預:
難治性病例可選用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這類藥物通過調節T細胞功能抑制異常免疫反應,適用于反復發作或伴內臟損害者,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
4、誘因排查管理:
記錄飲食日記排查海鮮、堅果等可疑致敏食物,避免使用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誘發藥物。寒冷刺激、日光暴曬等物理因素也可能加重癥狀,需做好防護措施。
5、皮膚對癥護理:
發作期使用爐甘石洗劑外涂止癢,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合并皮膚潰瘍時需局部消毒包扎。
日常飲食建議選擇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和抗氧化作用強的深色蔬菜,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微循環。病程超過6周或出現關節腫痛、血尿等癥狀需及時復查免疫學指標,必要時進行皮膚活檢明確血管炎類型。環境控制方面需保持室內濕度50%-60%,定期清潔寢具減少塵螨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