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中醫稱“四彎風”的病因主要與先天稟賦不足、外感風邪、濕熱內蘊、血虛風燥、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
1、先天稟賦不足:
中醫認為先天腎精虧虛或脾肺氣虛是發病基礎。母體孕期飲食失調或情志不暢可能導致胎兒稟賦異常,表現為皮膚屏障功能薄弱,易受外邪侵襲。這類患者常伴有家族過敏史,嬰幼兒期即可出現皮膚干燥、瘙癢等癥狀。
2、外感風邪:
風邪為百病之長,常與寒、熱、濕邪夾雜侵襲肌膚。氣候驟變、接觸花粉塵螨等過敏原時,風邪郁于腠理,導致皮膚突發紅斑、丘疹伴劇烈瘙癢。急性期多見皮膚潮紅滲液,符合“風勝則癢”的病理特點。
3、濕熱內蘊:
過食肥甘厚味或長期處于潮濕環境,致使脾失健運,濕熱蘊結于肌膚。臨床表現為皮膚糜爛滲出、結黃色痂皮,好發于肘窩、腘窩等皺褶部位。濕熱久羈可化毒,出現皮膚繼發感染。
4、血虛風燥:
病程遷延日久耗傷陰血,或情志抑郁導致肝郁化火傷陰,形成“血虛生風”病機。患者皮膚干燥脫屑、苔蘚樣變,夜間瘙癢加重,舌質偏紅少津,脈細數。此型多見于慢性反復發作患者。
5、情志失調:
長期焦慮抑郁導致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則化火生風。現代醫學證實精神壓力會加重皮膚炎癥反應,表現為情緒波動時皮疹發作或加重。此類患者常伴睡眠障礙、煩躁易怒等情志癥狀。
中醫調理需注重整體辨治,急性期以祛風除濕為主,可配合金銀花、黃柏等外洗;慢性期側重養血潤燥,常用當歸、生地等滋陰藥物。日常避免辛辣發物,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沐浴水溫不超過38℃。情志調攝方面可通過八段錦、呼吸訓練疏解壓力,建立規律作息有助于改善皮膚屏障功能。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個性化調理,避免自行濫用清熱燥濕類藥物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