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的早期征兆主要有腰背疼痛、身高變矮、駝背、易骨折、牙齒松動、指甲變脆、行走困難、夜間小腿抽筋等。這些癥狀通常與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相關,需通過骨密度檢測確診。
1、腰背疼痛:
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多集中在脊柱區域,表現為持續性鈍痛或突然劇痛,常因椎體微骨折導致。疼痛在久坐、久站后加重,平臥可緩解。約50%的患者以腰背痛為首發癥狀,易被誤認為腰肌勞損。
2、身高變矮:
椎體壓縮性骨折會導致身高縮短3厘米以上,多見于絕經后女性。這種變化呈漸進性,常伴隨胸廓變形。測量發現一年內身高降低超過2厘米即需警惕。
3、駝背畸形:
多發性椎體骨折可引發脊柱后凸駝背,醫學上稱為"Dowager's hump"。胸椎中段最易受累,嚴重時肋骨下緣與骨盆接觸,影響呼吸功能。
4、易發骨折:
輕微外力即可導致脆性骨折,常見部位為橈骨遠端、股骨頸和椎體。髖部骨折后1年內死亡率達20%,是骨質疏松最嚴重后果。打噴嚏、彎腰抱物等日常動作都可能誘發。
5、牙齒脫落:
頜骨骨量減少會導致牙槽骨吸收,表現為牙齒松動、脫落或假牙不適。研究顯示牙周炎患者骨密度顯著低于常人,口腔健康與骨質疏松存在雙向關聯。
6、指甲變脆:
指甲中40%成分為膠原蛋白,其代謝異常可反映骨基質合成障礙。表現為指甲縱嵴增多、易劈裂,常合并頭發干枯。這種改變比骨密度下降早出現5-8年。
7、行動受限:
脊柱變形會改變重心位置,導致步態不穩、行走速度下降。患者常主訴"邁不開腿"或"腳抬不高",跌倒風險增加3-4倍,需借助助行器活動。
8、夜間抽筋:
低鈣血癥引發的肌肉痙攣多發生在腓腸肌,常見于凌晨3-5點。抽筋頻率超過每周2次提示鈣磷代謝紊亂,可能伴隨骨轉換指標異常。
預防骨質疏松需保證每日1000-1200毫克鈣攝入,優選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綠色蔬菜;維生素D建議維持血清25OHD水平在30-50ng/ml;規律進行負重運動如快走、太極拳;避免吸煙、過量飲酒和碳酸飲料;65歲以上人群應定期進行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出現兩個以上征兆時建議盡早就診內分泌科或骨質疏松專科,早期干預可降低50%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