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種多系統功能障礙疾病,主要表現為妊娠20周后新發高血壓和蛋白尿,可能由胎盤缺血、血管內皮損傷、免疫調節異常、遺傳因素、營養失衡等原因引起。
1、胎盤缺血:胎盤螺旋動脈重塑不足導致胎盤灌注減少,釋放抗血管生成因子進入母體循環。治療需密切監測血壓和胎兒狀況,必要時住院觀察。
2、血管內皮損傷:胎盤釋放的毒性物質引發全身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導致血管收縮和通透性增加。建議低鹽飲食、補充鈣劑,限制活動量以降低血管負荷。
3、免疫調節異常:母體對胎盤抗原的免疫耐受失衡,引發炎癥因子風暴。可考慮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性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4、遺傳因素:攜帶血管緊張素原基因突變或凝血因子V Leiden突變者風險增高。有家族史者應在孕早期進行風險評估,加強產前檢查頻率。
5、營養失衡:鈣、鎂、維生素D等營養素缺乏可能參與發病機制。推薦每日攝入1000mg鈣、350mg鎂,適量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避免高脂飲食。
孕期需定期檢測血壓、尿蛋白及肝腎功能,出現頭痛、視物模糊、上腹痛等警示癥狀應立即就醫。保持每日8小時睡眠,采取左側臥位改善胎盤血流。飲食選擇高蛋白、高纖維食物如魚類、燕麥,限制每日鈉鹽攝入低于6g。適度進行孕婦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控制體重增長在合理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