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膿腫可分為皮下膿腫、坐骨直腸窩膿腫、骨盆直腸間隙膿腫、括約肌間膿腫、肛管后深間隙膿腫五種類型。
1、皮下膿腫:
皮下膿腫位于肛門周圍皮膚下方,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觸診有波動感。多因肛腺感染擴散至皮下間隙引起,患者常伴排便疼痛。治療需切開引流,配合頭孢克肟、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坐骨直腸窩膿腫:
坐骨直腸窩膿腫位于肛提肌下方,癥狀包括臀部深部跳痛、發熱。可能與糖尿病或免疫低下有關,伴隨肛門墜脹感。需手術切開聯合膿腔沖洗,術后使用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廣譜抗生素。
3、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骨盆直腸間隙膿腫位置較深,早期僅有下腹隱痛,后期出現高熱寒戰。多繼發于克羅恩病或盆腔炎癥,可伴里急后重。治療需經直腸或腹腔鏡引流,配合美羅培南、替加環素等強效抗菌藥物。
4、括約肌間膿腫:
括約肌間膿腫局限于內外括約肌之間,表現為肛門內脹痛、排便困難。常見于肛裂繼發感染,可能伴隨肛門痙攣。采用掛線療法或切開術,術后使用布洛芬緩解疼痛。
5、肛管后深間隙膿腫:
肛管后深間隙膿腫向骶骨方向蔓延,特征為骶尾部劇痛伴排尿障礙。多由外傷或結核感染導致,常伴全身中毒癥狀。需行后路切開引流,聯合異煙肼、利福平等抗結核治療。
肛周膿腫患者需保持肛門清潔,每日溫水坐浴2-3次,飲食選擇高纖維的燕麥、火龍果促進排便,避免久坐騎車等壓迫行為。出現持續發熱或劇烈疼痛時需急診處理,術后定期換藥監測傷口愈合情況,預防肛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