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肉瘤最常發生于下肢如大腿、腹膜后以及軀干。脂肪肉瘤是起源于脂肪組織的惡性腫瘤,生長位置與病理亞型密切相關,不同部位的好發類型存在差異。
下肢尤其大腿是脂肪肉瘤最高發的部位,約占全部病例的40%。該區域多為高分化型脂肪肉瘤,生長相對緩慢,觸診可發現深部無痛性腫塊,隨體積增大會壓迫神經血管引發放射痛或肢體腫脹。
腹膜后脂肪肉瘤占比約30%,常見于黏液樣型或去分化型。由于腹膜后空間寬松,腫瘤往往長至較大體積才被發現,可能伴隨腹痛、腹脹、消化功能紊亂。部分病例會侵犯腎臟或輸尿管導致泌尿系統癥狀。
軀干部位包括胸腹壁、肩背部約占20%,多為多形性脂肪肉瘤。這類腫瘤生長較快,質地較硬,容易侵犯周圍肌肉組織。位于胸壁的腫瘤可能壓迫肺臟引發表現呼吸困難。
其他少見部位包括頭頸部約5%、精索約3%等。頭頸部脂肪肉瘤多發生在頸深部,可能壓迫氣管或大血管;精索脂肪肉瘤表現為陰囊內緩慢增大的包塊,易被誤診為疝氣或睪丸鞘膜積液。
脂肪肉瘤的確診需依靠病理活檢和影像學檢查。超聲可初步判斷腫塊性質,CT或MRI能明確腫瘤范圍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治療方案以手術廣泛切除為主,對于高風險類型如去分化型需聯合放療或靶向治療。術后需定期隨訪監測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