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上動脈栓塞通常由心臟疾病、動脈粥樣硬化、血栓脫落等原因引起。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可能與心房顫動、心肌梗死、動脈硬化斑塊、高凝狀態、腹部手術史等因素有關。
1、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導致心臟血流紊亂,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隨血液循環阻塞腸系膜上動脈,引發急性缺血。患者可能出現突發劇烈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治療需使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利伐沙班等,必要時行取栓手術。
2、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后心室壁運動異常,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脫落可栓塞腸系膜上動脈,導致腸管缺血壞死。典型表現為腹痛與體征不符,即腹痛劇烈但腹部壓痛輕微。需緊急行血管造影檢查,必要時進行介入取栓治療。
3、動脈硬化斑塊
腸系膜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可誘發局部血栓形成,或斑塊脫落直接阻塞血管。患者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表現為進食后腹痛加重。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降脂穩定斑塊治療。
4、高凝狀態
遺傳性或獲得性高凝狀態如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蛋白C缺乏等,易導致自發性血栓形成。血栓可阻塞腸系膜上動脈引發缺血性腸病。需長期抗凝治療,常用藥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達比加群酯等。
5、腹部手術史
腹部大手術后可能因血管損傷或血流緩慢形成血栓,特別是涉及主動脈或腸系膜血管的手術。術后突發腹痛伴腸鳴音減弱需警惕栓塞可能。預防措施包括術后早期活動和使用抗凝藥物。
預防腸系膜上動脈栓塞需控制基礎疾病,如規范治療心房顫動、保持血壓血脂穩定。高風險人群應定期體檢,避免脫水及長時間制動。出現突發劇烈腹痛應及時就醫,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術后患者需遵醫囑進行抗凝治療和康復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