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不規則出血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該癥狀通常由內分泌紊亂、生殖系統炎癥、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病變或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內分泌失調是育齡期女性常見誘因,可能與精神壓力、過度節食或肥胖有關。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經量時多時少。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適當補充維生素E和谷維素調節植物神經功能。伴隨潮熱盜汗時需排查卵巢功能衰退。
生殖系統炎癥如宮頸炎、盆腔炎約占病因的30%,常伴有下腹墜痛或異常分泌物。急性期需規范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聯合甲硝唑,慢性炎癥可配合婦科千金片等中成藥。反復發作需檢查支原體、衣原體感染。
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息肉等結構性病變可通過超聲確診。直徑小于4厘米的肌瘤若無癥狀可觀察,黏膜下肌瘤引發貧血時建議宮腔鏡切除。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需行診斷性刮宮,排除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
凝血功能異常需篩查血小板計數、凝血四項。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可能出現突破性出血,需調整用藥方案。維生素K缺乏可適當增加菠菜、動物肝臟攝入。
惡性腫瘤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雖占比不足5%,但絕經后出血需高度警惕。建議及時進行HPV檢測、腫瘤標志物篩查及組織病理檢查。確診后根據分期選擇根治性手術或放化療。
持續出血超過2周或伴隨嚴重貧血需立即就醫。青少年初潮后月經不調建議觀察3-6個月,圍絕經期女性應每半年復查婦科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