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區影像檢查發現陰影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情況包括肝囊腫、肝血管瘤、脂肪肝等良性病變,也可能與肝膿腫、肝硬化結節或肝臟腫瘤等病理性因素相關。
肝囊腫是最常見的良性占位性病變,多為先天性或年齡增長所致,通常無臨床癥狀,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超聲檢查可顯示圓形無回聲區,邊界清晰。直徑小于5厘米且無癥狀者無需特殊處理,定期隨訪即可;若囊腫增大壓迫周圍組織,可考慮超聲引導下穿刺抽液或腹腔鏡手術。
肝血管瘤是肝臟血管發育異常形成的良性腫瘤,多數患者無明顯不適,瘤體較大時可能出現右上腹隱痛。增強CT或核磁共振檢查可見特征性“早出晚歸”強化表現。直徑小于5厘米的血管瘤建議每6-12個月復查,增長迅速或直徑超過10厘米需評估手術必要性。
脂肪肝導致的局部脂肪沉積在影像學上可呈現片狀低密度影,多見于肥胖、糖尿病患者。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控制體重和血糖,多數陰影可逐漸消退。伴有肝功能異常者可配合使用水飛薊賓、雙環醇等護肝藥物。
病理性陰影中,肝膿腫多與膽道感染或全身感染有關,患者常出現發熱、肝區叩擊痛,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需進行膿液引流并聯合頭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療。原發性肝癌或轉移瘤則表現為進行性增大的占位,甲胎蛋白升高或增強CT“快進快出”表現可作為診斷參考,確診需依賴病理活檢。
發現肝區陰影建議完善腫瘤標志物、增強CT或核磁共振檢查。短期內新發陰影、邊界不清、直徑超過3厘米或伴有消瘦、黃疸等癥狀時,需及時至肝膽外科就診排除惡性腫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