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的高風險人群主要包括五類。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傳染病,傳播途徑包括血液、母嬰和性接觸,易感人群與暴露機會和免疫狀態密切相關。
新生兒和嬰幼兒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風險群體。母嬰傳播是我國乙肝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嬰兒。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感染后更容易發展為慢性攜帶狀態。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母嬰傳播的關鍵措施。
醫務人員和實驗室工作人員職業暴露風險較高。這類人群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接觸被污染的醫療器械或血液制品,增加感染幾率。手術操作、注射器使用不當或意外針刺傷都可能導致病毒傳播。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規范操作流程可降低感染風險。
血液透析患者和需要頻繁輸血的人群感染風險增加。這類患者因長期接觸血液制品或醫療器械,存在較高的暴露機會。血液透析過程中可能發生交叉感染,輸血也可能傳播病毒。加強血液制品篩查和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械可有效預防。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易感染乙肝病毒。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劑者、腫瘤化療患者等,由于免疫功能受損,對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這類人群感染后更容易發展為慢性肝炎或重癥肝炎。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和病毒載量有助于早期發現。
有多個性伴侶或男男性行為者感染風險較高。無保護性行為可能造成體液交換,增加病毒傳播機會。這類人群應加強防護意識,使用安全套可顯著降低感染風險。
除上述人群外,共用注射器的吸毒者、紋身或穿耳洞等有創美容操作者也有較高感染風險。乙肝病毒感染初期可能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乏力、食欲減退、黃疸等表現。定期體檢和接種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出現可疑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