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燒可通過物理降溫、藥物干預、病因治療等方式處理。反復發熱可能由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異常、腫瘤性疾病、內分泌紊亂或藥物反應等原因引起。
物理降溫是發熱初期的首選措施。體溫未超過38.5℃時,可采用溫水擦浴、退熱貼或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保持環境通風,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每日飲水量建議達到2000毫升以上。
感染性發熱需針對病原體治療。細菌感染可選用阿莫西林、頭孢克肟或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常用奧司他韋、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結核感染需規范使用異煙肼聯合利福平治療,療程通常持續6個月以上。
免疫相關發熱需要調節免疫功能。風濕熱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聯合潑尼松;系統性紅斑狼瘡需應用羥氯喹或免疫抑制劑。這類疾病常伴有關節腫痛、皮疹等表現,需定期監測血沉和C反應蛋白。
腫瘤性發熱具有周期性特點。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現持續低熱伴夜間盜汗,白血病可表現為反復高熱伴出血傾向。確診需通過骨髓穿刺或病理活檢,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方案。
持續發熱超過3天或體溫超過39℃應及時就醫。出現意識模糊、抽搐、皮疹擴散或呼吸困難等危重癥狀時,需立即急診處理。老年人、嬰幼兒及孕婦群體發熱需特別關注基礎疾病變化。